…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代数学研究生!曹锡华中国在21世纪必将成为…(为新中国培养航运人才很自豪吗)

0 minutes, 4 seconds Read


昨天,纪念曹锡华教授百年诞辰追思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
曹锡华生于1920年3月24日,浙江上虞人,著名数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
他和钱学森、邓稼先同船回国,
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代数学研究生。
他说:有全国数学界的共同努力,
中国在21世纪必将成为数学大国。

立志要为祖国的数学教育作出贡献
曹锡华从小爱好数学。在学生时代,就成了大家崇拜的“阿基米德”。
后来,在重庆大学数理系求学,二年级时,教高等微积分的李达教授,采用熊庆来编著的《高等分析》,内容较深,但是他产生了浓厚兴趣。把这本书全部自学完,做了大部分题目,交给李达看。李达看了很关心地说:“你真要读数学应该到浙江大学或者到西南联大去。”曹锡华听从劝导,赶往贵州,成为浙江大学数学系的一名插班生。
当时浙江大学大部分迁到贵州遵义,所属的理学院却设在贵州湄潭县城的一座破旧的文庙里。湄潭原是小镇,没有电灯,师生们都在豆油灯下工作和学习。学生没有教科书或讲义,全靠教师讲,学生记笔记。
即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数学系里以苏步青和陈建功两位教授为代表的数学家们还坚持科研工作,写出了许多高质量的论文。
在曹锡华刚到湄潭不久,系里召开庆祝数学研究所成立的纪念会,海报上论文百余篇,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苏步青和陈建功坚持数学研究,悉心为祖国培养数学人才,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地感染了年轻的学生曹锡华,使他更坚定了自己的意志,要为祖国的数学教育作出贡献。他以优异的成绩学完了三年专业课程。
在这三

年中,最感兴趣的课程是蒋硕民讲的“近世代数”。大学毕业后,他取道重庆返沪途中,自学了三本书:德文本范德瓦尔登的《近世代数》,英文版的邦德列雅金的《拓扑群》及范勃伦的《拓扑学》。

1946年3月,陈省身在美国著名的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完成研究工作回国,在上海主持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的筹备工作,挑选刚毕业的大学生,建立中国的数学中心,曹锡华被选中了。陈省身自编讲义,讲拓扑学并组织讨论班,拓扑学中的纤维丛理论就是陈首创的。

在跟随陈省身的两年中,曹锡华学到了不少新东西,特别是治学方法。他认识到一个人要在数学上有所成就,一方面要靠本人刻苦努力,把基础打扎实,把基础面拓广,要学最先进的东西,要读大数学家的著作;另一方面,杰出的数学家的指导也是很重要的,他们往往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你引向最新最有广阔前途的数学前沿,而不是让你在一个狭小天地里钻研一些小问题。
1947年春,陈省身应聘赴清华大学兼职任教,曹锡华随同前往做助教工作。当时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系主任的段学复刚从美国回国不久,段学复曾随世界近代群表示理论的权威布饶尔(r.brauer)学模表示论,后又随著名的代数学家谢瓦莱(c.chevalley)学李群和李代数,他在有限群方面造诣甚深,其博士论文就是一篇用模表示论来研究有限单群结构的开创性工作。
陈省身把年轻的酷爱代数的曹锡华介绍给段学复。短短的一年中,在段先生的指导下,曹锡华学习了李群、典型群、代数数论、环论、代数几何基础和有限群等许多学科的崭新知识,并读完了布饶尔的一系列论文,打下了坚实的代数基础。

1948年9月,在陈省身和段学复两位先生的推荐下,他赴美国密西根大学进一步深造,他的博士导师就是布饶尔。由于他在国内已经念完了布饶尔的文章,所以只用了一年就完成了题为 “关于阶 g=p2q′ 的群”的博士论文,两年时间就获得了密西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布饶尔对他扎实的功底和敏捷的思维大为赞赏。

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他也酷爱健身。早在上小学时就听说著名拳师黄子平从山东来上海,一拳击倒了俄国大力士,使被诬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扬眉吐气。曹锡华崇敬这样的英雄,像着迷一样学起了打拳、舞棒、玩刀枪.从小学习武术,为他一生健壮的体魄及酷爱运动打下了基础。
在所有运动中,他最喜欢打乒乓球,日后成了他的第一业余爱好。

在学习的同时,他时刻关心着祖国的命运。
日寇侵略的战火烧到上海时,刚满17岁的他就热血沸腾,毅然投笔从戎。在重庆逗留期间,他亲眼看到了较场口民主人士公祭李公朴时发生的事件。他最恨横行霸道,逐渐对国民党政府由失望到不满,对国民党“三青团”特别反感。在清华大学期间,全面内战已经开始。虽然他已是教师,但他仍多次参加学生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游行队伍,从清华大学一直走到中南海门前,静坐至深夜。
在美国时,他担任了“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密西根大学支会的负责人.当时参加支会的学生有三四十人。支会的工作就是介绍国内形势,宣传共产党的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那天,他们聚餐欢庆,动员大家早日回国参加建设。他深深感到,美国条件虽好,毕竟是异国他乡;一定要回国去,实现梦寐以求的献身祖国教育事业的理想。他准备提前回国的爱国热情,得到导师布饶尔的理解与支持,很快安排并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
1950年9月,他和钱学森、邓稼先等留美学生,最早一批回到祖国的怀抱,他立誓为亲爱的祖国奉献一切。

集中精力培养人
全国高等学校院系大调整后,曹锡华调往华东师范大学。1957年5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8年,他担任了数学系系主任。
刚到师大时,他每学期要教两三门课,还要阅读和翻译俄文教材,并担任初等数学教研室主任,把时间与精力全部用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中。一直到1955年,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他才又开始准备继续他的研究工作。

他多次探索培养高等数学人材的模式,并作了尝试。20世纪50年代,他因材施教,在学生中发现管梅谷等对代数感兴趣,就组织他们读书讨论,给予专门的指导,管毕业后提出并解决了运筹学中的“中国邮驿问题”。他还为当时高年级学生首先开出“近世代数”的课程。
1962年在北京颐和园龙王庙召开了一个五学科座谈会(五个基础数学学科),会议指出了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基础理论必须坚持搞下去。受到鼓舞的曹锡华,满怀希望地组织研究被荒废了多年的代数,翻译了贾柯勃逊刚写好的重要著作《李代数》,并在师生中开设讨论班,数学系的学术气氛开始形成。
学生中也涌现出了一些优秀人才,在李代数方向开始做一些研究工作,特别在复与实可解李代数的分类方面作出了成绩,写了一些论文。
改革开放给基础数学理论研究带来了生机
1978年,改革开放给基础数学理论研究带来了生机。年近60的曹锡华,再一次带领代数教研室的教师和研究生,计划用十年的时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他着手抓三件事:一是选择研究方向;二是形成一支老中青结合的科研梯队;三是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

为了尽快赶超世界数学先进水平,他选择了当时国际上代数的一个主流方向——代数群。代数群的难度大,需要的基础知识面广,他花了整整一年时间,组织讨论班,坚持搞下去。1979年,香港中文大学黎景辉博士首次来华东师大讲学,介绍了国际代数群研究的概况。1980年,美国数学家汉弗莱斯(j. e. humphreys) 来华,介绍了世界上对代数群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把我们带到了世界代数群研究的前沿,汉弗莱斯在讲学中用层上同调方法来讨论代数群的表示问题,对大家启发极大。。硕士生王建磐解决了汉弗莱斯带来的一个难题,文章发表在美国《代数杂志》上,得到国内外同行多次引用。 1982年,王建磐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成为我国国内培养的首批博士之一。

为了把代数搞上去,曹锡华将一批中年教师送出国进修,自己顶下了研究生的课程,并同时讲两门课。多年心血没有白费,在他的带领下,华东师大的代数研究终于跨入世界先进行列。1984年,曹锡华的另一位硕士生时俭益在英国获得博士,时俭益的《关于仿射weyl群的kazhdan-lusztig胞腔》的论文,由西德springer出版社作为“数学讲座”丛书之一出版;1984年,他培养的第二个博士生叶家琛的博士论文,在国际群论会议上被称为近几年来代数群模表示论方面的三大成果之一。他不少研究生的博士论文发表在国际一流杂志上。

他不仅致力于自己培养研究生,还积极引进人才。段学复先生的研究生沈光宇,曾肯成先生的研究生、法国国家博士肖刚先后来到华东师大,分别担任李代数和代数几何方向的博士导师。在曹锡华的带领下,华东师大代数研究室成为国内代数学的研究中心之一。
肖刚和陈志杰在代数几何方面的成果,曹锡华、王建磐和时俭益在代数群方面的成果,沈光宇和邱森在李代数方面的成果,朱福祖在二次型方面的成果,都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注目。

世界著名的代数学家、代数k理论的奠基者h.巴斯访问华东师大数学系后写道:“华东师大数学系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特别是代数小组.在某个富饶而活跃的数学领域里建立一个受过良好训练而且互相交错的核心,看来是当前情形下很有效的发展模式。”几个方向相互渗透,紧密合作,共同培养研究生,组织讨论班,在各自的方向上都有突破。肖刚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肖刚、王建磐获得陈省身数学奖,时俭益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上海市科技精英称号,王建磐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王建磐和叶家琛也都分别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王建磐、时俭益和肖刚还分别获得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时俭益、王建磐获得求是科学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王建磐获得上海市牡丹科技奖。当时的研究生曹锡华培养的博士席南华现在成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另一个博士杜杰现在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教授。

▲1994年曹锡华在华东师范大学接待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教授(左起张奠宙、方爱农、曹锡华、陈志杰、陈省身)
他呕心沥血开拓代数群,如今已硕果累累,但他仍亲自带硕士生和博士生,还和王建磐合著《线性代数群表示导论》(其中上册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和时俭益合著《有限群表示论》(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曾获国家教委优秀研究生教材一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他经常提到华东师大名誉教授陈省身1985年来数学系时的一句题词: “二十一世纪的数学大国”,他坚信,有全国数学界的共同努力,中国在21世纪必将成为数学大国。
2005年12月22日曹锡华教授因癌症扩散、治疗无效离开了我们。

作者:储舒婷 邱森编辑:储舒婷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Similar Posts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202201586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