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研究生,凌晨两点自缢身亡比起他的死,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25岁研究生毕业晚吗)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今天,我看到一篇新闻被深深的刺痛。?

10月13日凌晨2点,网友“红烧土豆叶”在微博发布一篇约两千字的遗书,称自己为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研三学生。?在写完5页遗书后,年仅25岁的男孩跟这个世界说了再见。?10月14日,大连理工发布通报得知,这位网友确实是该校化工学院一名研究生。?

现经公安部门初步调查,排除他杀。?

这么一个本应前途似锦的孩子,却在25岁这个花样年华里选择了自杀,到底是为了什么??从他的遗言中,我们可以得到答案!??

他说,在这艰辛的一年里,虽然考上了研究生,但就业形势不乐观;

他说,因为疫情,自己的科研项目迟迟没有进展,实验也出了很多问题;他说,导师给了很大的压力,觉得自己很笨很懒,最后只剩下了绝望;他说,老师看到自己的数据,一句“没有任何意义”,就推翻了自己一年的努力;他说,论文开题答辩那一天,评审老师一两个问题就草草结束了他的汇报;他说…….?让我不寒而栗的是,这么长时间,他“生病”了,但没有人觉得他有问题,只是觉得他想太多了。悲剧,不过是以极端的方式,把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长久藏匿的暗伤,撕开一个口子曝光给世人看,并提醒所有围观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育也是如此啊。?教育的问题,从来不是一天养成的问题。?孩子的问题,从来不是一时兴起的问题。?当我们看到孩子这种极端方式离开世人的时候,只是他积累的痛苦达到了一个高度。?最后一棵稻草出现时,一切都晚了,留给我们只有悔恨和眼泪。

01??为什么这些孩子不会求助父母?

我们一直教育孩子要赢在起跑线,你要好好学,你要努力,却忘了告诉孩子,输得起,也是一种成功!?于是很多孩子因为“输不起”,而丢失了性命。?3月3日,河北石家庄,一名12岁学

生,因上网课时不认真,家长责骂了他几句,他便从楼上跳了下去,不幸身亡。?

3月24日,河北邯郸,一名9岁的小学生因为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被老师移出了班级群。他从15楼跳下去,不幸身亡。?

7月5日,南京读书的失联女大学生黄雨蒙同样面临学业问题,随后只身一人前往可可西里无人区。?最终,找到的只是她的遗骸。?

看到了太多太多人自杀的事件,我们不禁要问,他们为什么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呢??

其实,没有一个孩子是“一下子”就生病的。??过激行为的爆发,要么是长期压抑,要么是引导不当导致。??而这一切的源头,都来自于父母的攀比。?因为攀比,我们不断去对比“别人家孩子”,然后又不断脑补自家孩子站在“领奖台”的画面。?当现实,泼了我们一盆冷水时,内心又不断在质疑自己和孩子:?“我这么努力地的爱孩子,为什么孩子还是不能令我满意?”“为什么孩子不像“别人家孩子”那样优秀?”?随后而来的就是对孩子一系列的打击与否定,这种语言暴力会深深的扎在孩子内心深处。?而当我们的孩子真的取得了某些成绩的时候,我们又会忍不住用自己孩子的优势去和其他孩子比较,以此来增加孩子的自信心。?比如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当着别人面说:?“你看我家孩子这次期中考试进步多快,都超过邻居家孩子了。”?“我们家孩子钢琴弹的多好,马上就过六级了。”?我们以为这样的比较能够提高孩子的自信,似乎这样的方式也能让我们的孩子有一些优越感。?然而在这种“炫耀”中成长的孩子很难有同理心。?

他们不会善待自己,因为一旦某一次他们落到劣势时,一方面他们也会无情地批判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另一方面他们不会去和父母“诉说”,因为他害怕被“呵斥”。?最后,孩子的负面情绪无法得到发泄,越积越多时,就做出许多极端的事情。?我们在“炫耀”的同时,真的不应该忘记告诉孩子,失败也是人生的常态。?面对人生中大大小小的失利,我们应该让孩子明白:输得起的孩子,才能赢的漂亮。

02??告诉孩子生命的可贵

白岩松说:“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的确,我们的家庭教育、校园教育、社会教育都遗漏了“死亡教育”这一课。?而死亡教育,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一部分。?有研究数据表明,在全世界范围内,中国孩子的自杀率是最高的,多年连续夺得第一。?

这个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而且我们的家长朋友忽视了对孩子心理教育所导致的一种现象。有机构对上海中小学生做过调查,数据显示:?上海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这些数据令人脊背发凉,而这些孩子自杀的原因令我们非常吃惊。?

孩子年少无知,没有意识到生命的珍贵,也远远不知道,自己在亲人心中的分量。?这一走,于自身或是解脱,对于父母,却是永久的煎熬。?在煎熬的背后所映射的,不仅仅是孩子们脆弱的心理承受力,更是生命教育的缺位。?这些用鲜血染成的悲剧,无一不在告诉我们,在教育中,我们常常忽视了一些最重要的东西:?孩子对于生命的真切感知,以及,对于生命不可重复的理解。?所以请趁现在,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度,对他诉说父母的爱,让他明白,放弃生命是最不可取的。?好的生命教育,不仅能教会孩子敬畏生命,还会建立他对自我生命的认同与珍视。

?我们要告诉孩子,生命一旦消逝,就无法重来。?我们要告诉孩子,这个世界不光有爱、温情,还有很多冷冰冰的残酷现实,但你的身后一直有我。?我们要告诉孩子,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和失败,都不能选择结束生命,自杀是解决问题中最愚蠢的办法。?只有让孩子知道,生命只有一次,不可重复;只有让孩子知道,不管世界待我如何,还有家这个彼岸在等我。?

唯有如此,才会让他们学会珍惜健康,学会珍惜生命。?唯有如此,才不会轻言放弃,以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

03??作为父母,我们还能做什么?

永远要记住,亲子关系的核心是爱,优质教育的核心也是爱。??想要健康成长,必须先改变自己,让孩子因为我们的改变而改变!

?1、合理期待,接纳孩子??

其实,父母的焦虑,是因为对孩子的高期待。?期待孩子成为自己理想的那样,一旦不是,很多父母就会着急,从而更严厉地要求孩子。??有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对孩子的期望、要求,不要超出他的能力,他的发展现状。??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成长的轨迹,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为人父母要懂得去接纳,那个“不完美”的孩子。

2、把握管教的度,勿把严厉变控制???

在一个严厉型的家庭里,只有爸爸和妈妈说了算,孩子完全没有选择的余地。?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有规矩没有自由,爸爸妈妈要求怎么做就得怎么做。??这种让人难以承受的重压之下生活的孩子,往往会产生缺乏独立性的性情、仇恨、甚至严重的心理障碍。??所以,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管教的时候把握严厉的度。?特别是孩子进入青春期,一定要渐渐放松要求,让他自己多做选择。?

3、给孩子足够的信任?

给予信任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孩子也不例外。?他们更加需要强烈的安全感,这样才能保证孩子能够真正的快乐。??心理学有个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期望效应”:你对孩子的信任和鼓励,会创造奇迹。??父母对孩子的信任与肯定,会激起孩子的上进心,才能够创造出无限可能。?

4、学会倾听,让孩子感受到始终被爱?

不少家长觉得跟孩子沟通难。?其实难的不是沟通,难在情感沟通、思想沟通、心理沟通。?真正会沟通的家长一定少说多听,而且是深度倾听,共情式谈话。?要学会听孩子讲话,要听出孩子话语背后的需求、情感、期待,为理解而倾听。?父母只有跟孩子沟通好了,亲子关系才会和谐,这个关系甚至比教育更重要。?希望每个父母都能有一颗平常心,有勇气对孩子说:??“孩子,无论你是否优秀,我都会永远爱你。你能够健康快乐的长大,就是我最大的心愿。”?最后,我也想呼吁所有的父母对一句:?“孩子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让这种悲剧不再重演。”????

Similar Posts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202201586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