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届比一届“卷”,23年考研人数预计超520万,学生 我真的会谢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说实话,大家年轻时都曾做过一朝出人头地,走上人生巅峰的美梦,可当应届生真正接触校招、迈入社招门槛后就会发现,一切都是那么的不现实。

有数据显示,在2021年全国共有909万毕业生离开大学这所“象牙塔”,其中有172万学子,前脚刚离开学校,后脚就陷入了“毕业就失业”的难题,甚至在金九银十的招聘季结束后,依然处于“家里蹲”状态。

“就业难题”正推着学生走入考研赛道

其实之所以找工作如此困难,一方面是因为高校的教学模式,与市面上用人单位的需求不匹配,出现能力“断层”,学生空有一肚子理论知识却无法应用于岗位之中。

另一方面,受疫情和市场经济影响,不少企业在风雨飘摇的社会环境中举步维艰,别说提供新工作岗位了,很多公司连经营都存在问题,不少在岗的打工人,都开始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就更不用说白纸一张的应届生了。

以如今闹得沸沸扬扬的互联网大厂“毕业季”为例,原本大家都将进入互联网“领头羊”视作人生理想,认为它是薪资高、发展好、平台广阔的代名词,只要自己肯努力,就能够收获一片蓝天。

然而一封“毕业须知”却打破了无数学子的美梦,从文件中的内容来看,多数部门的裁员比例都保持在了10%-30%之间,其中广告业务部的裁员幅度高达50%,就连985大学的毕业生也没能成为“幸存者”

更为关键的是,在裁员的群体中有大半都是21届通过校招、社招上岸的应届生,甚至有些职场萌新刚刚签

订第三方协议,还没来得及感受职场,就已经先体验到了什么叫残酷。

但是,当失业人群与22年应届生一窝蜂地挤入就业市场,势必会造成“僧多肉少”的局面,待遇稍微好点的岗位都能引来无数竞争者。

在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不少还没毕业的大学生纷纷掉转方向,选择通过考研这条渠道增加自我竞争力,甚至部分同学会觉得,哪怕研究生身份不能给自己添砖加瓦,但能够暂时躲避就业风险也是值得的。

一届更比一届“卷”,23年考研人数预计将超过520万

根据《2022年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白皮书》中显示,随着就业压力逐年递增,毕业后倾向于提升学历的大学生人数节节攀升,从17年的32%一路增长到了54%。可见,“考研热”一直有迹可循。

不过,高校为了保证研究生阶段的教学质量,每年的招录计划都是根据学校师资力量以及承载人数敲定的,这就代表着,势必会有一部分考生由于实力或运气不佳,从而“落榜”。

比如在2022年研究生考试中,虽然有457万人加入了这一“大项目”,可真正能够上岸的不过110万人左右,其余的同学要么捏着鼻子转身进入职场,要么就只能成为“二战生”、“三战生”。

在考研发布的《23年考研年度报告》显示,在2023年预计将有超过520万的考生进入“赛场”,而考研招录比也将从3.37:1逐步提高到3.8:1。

毫无疑问,一届更比一届“卷”已经成为了现实。

对此,有不少学生表示:“我真的会谢好吗?这压力太离谱了,完全不给普通二、三本学生留出路吗?”

普通学生还有机会“逆袭”吗?

说实话,学生会有这种担忧是可以理解的。毕竟22年考研结果已经将事实摆在眼前,加入竞争的人数越多,国家线以及院校复试线波动的就会越厉害,同时也代表着将会有更多实力不济的同学“出局”。

显而易见的是,二、三本出身的同学相较于985、211名校毕业生来说,不管是学科实力还是人脉资源,又或是对专业内前尖信息的把控都要略逊一筹。在笔试与复试中完全没有优势,恐怕到头来还是空欢喜一场。

但同学们也不需要妄自菲薄,毕竟研究生考试虽然选拔严格,可归根究底还是一场综合性竞赛,靠的还是自身实力以及科研能力。

只要做好复习工作,找准目标院校,还是有机会实现“逆袭”的。

笔者寄语:硕、博卷成“大白菜”,没有目标的同学报考要慎重

在“考研大军”中,每年都有不少跟风报考,或者没有就业目标来“凑热闹”的同学。

但在硕、博卷成“大白菜”的社会,如果不能抱着一颗必胜的决心,复习靠着“三分钟热度”,那么最终的结果未必如人意,反倒是耽误了找工作的黄金时间,得不偿失。

因此,笔者还是建议大家面对考研别“上头”,仔细审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在进行综合判定后,再做出决定。

Similar Posts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202201586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