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攻略中国地质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士【学硕】考研详解(中国地质大学地质探测)

0 minutes, 7 seconds Read


原创 武训义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术硕士
1.院校简介
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是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国地质大学位于武汉东湖之畔,南望山麓,学校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学科涵盖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门类,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
中国地质大学位于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腹地,现有南望山校区、未来城校区等两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1435545平方米,校舍总面积807575平方米。学校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逸夫博物馆,校园环境优美,教育、科研、学术氛围浓厚,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群、图书馆、学生公寓、体育场馆等相关配套设施,为莘莘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的环境。
学校现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研究院(所、中心)86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科技部地质工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学校拥有完善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科技和文化交流,先后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的100多所大学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2012年成立由我校发起,联合斯坦福大学、麦考瑞大学、滑铁卢大学、香港大学、牛津大学等十二所世界知名大学组建“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联盟高校在地学领域通过资源共享、交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发展共赢。近年来,学校公派出国访问、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师生每年900余人次,邀请来校访问、讲学、与会的境外专家每年400余人次。
2.专业简介
专业基本情况
目前,学院共有教职工85人,其中专任教师70人,专任教师中教授3人、副教授36人,学院教职工中具有博士学位者约30人。学院年招收本科生约240人,研究生约140人,目前在校本科生947人,研究生427人。学院下设新闻传播系、音乐系、视觉与媒体设计系、景观学系,设有广播电视学、音乐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五个本科专业,具有设计学、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设计学是湖北省重点学科,具有艺术硕士(mfa)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下自设“环境规划与设计”二级博士点,覆盖学院设计学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学院音乐学专业拥有音乐厅、舞蹈排练厅、midi教室、电钢琴教室及几十余间专业琴房。设计学类专业拥有专业展厅、高标准数媒机房及其他类型的画室等,广播电视学专业拥有采编室、多媒体制作室等,教学设施完备,资源充沛。学院设有校级数字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值超过1200万元。
新闻与传播研究方向与内容:
新闻学,传播学,基本新闻传播理论知识,传播学,新闻学发展史等;科普传播,基本科普传播理论知识与技能素养;媒介经营与管理,媒介研究,未来媒介发展方向等。
学科排名
暂无排名

3.考试科目

4.招生情况

5.历年分数一览(分数线,政治,英语,专业课线)

6.参考书
64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约瑟夫.a.德维托,人际传播教程(第十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五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
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关于文化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925
《新闻学概论》(第五版),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
《新闻理论教程》(修订版),何梓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
《新闻学概论》,《新闻学概论》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
近三年的《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等新闻传播类权威期刊
7.考题分析
642
一、传播要素与类型
传播的概念及其主要构成要素;
传播过程的线性模型(linear model)、互动模型(interactional model)和交互模型(transactional model);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传播类型的相关知识;
传播过程中的冲突与影响力;
自我实现的预期;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时代特征的传播伦理。
二、语言与非语言信息
语言符号的本义和引申义;语言的象征性、抽象性和不确定性;身体语言的特征、作用与管理;数据信息的作用以及分析和表达数据信息的主要方法;互联网技术条件下语言、身体语言、数据、图片和视频等多种符号的综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名义倾向( intensional orientation)与实在倾向(extensional orientation ),包容性(inclusion)传播与排斥性(exclusion)传播;接受信息的心理活动特征,影响态度变化的主要因素;语境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三、媒介与内容
媒介、内容、媒介产品与媒介产业的概念,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关系;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相联系的新媒介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互联网条件下各种媒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及其应对策略;媒介产品的竞争力与公信力;互联网背景下媒介与内容的关系,内容提供者的权益保障与自律;互联网背景下媒介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媒介垄断条件下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技术进步、社会制度与媒介产业之间的关系。
四、媒介与大众
媒介对大众的主要影响,包括但不限于大众社会理论,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培养理论,沉默螺旋理论,知识鸿沟理论,意见领袖,第三人传播效果等等;西方传播效果研究的演变及其启示;媒介素养的概念,互联网背景下提升大众媒介素养的意义和途径;全球化、互联网背景下的国家话语权,如何讲好中国的故事。
五、 媒介与政府
媒介组织的概念、类别及其特征,把关人理论,媒介组织的公益性与赢利性,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对媒介组织形态的影响;西方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主要理论:极权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责任理论和民主参与理论;新中国传播制度的理论与实践:意识形态领导权与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关系,政府控制与媒介独立性的关系,舆论导向与媒介产业发展的关系等等;互联网信息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播制度。
六、传播学的学科特征
传播学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学术渊源;拉扎斯菲尔德(paul lazarsfeld)、拉斯韦尔(harold d. lasswell)、霍夫兰(carl hovland)和施拉姆(wilbur schramm)等人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传播学的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经验分析的主要方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
925
一、新闻学及新闻概述
1.新闻学
2.新闻学和新闻工作
3.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
4.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
5.新闻的基本特点及定义
6.新闻本源、要素及类别
7.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二、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
1.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
2.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
3.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的产生
4.近代汉字报纸产生的特殊性
5.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发展
6.新闻事业的性质和功能
7.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性质与任务
三、互联网与新媒体
1.互联网与新媒体
2.互联网与传播革命
3.互联网与舆论新格局
4.互联网与新媒体造就传媒新业态
四、新闻媒介的性质
1.新闻媒介的共性、特性、个性
2.新闻媒体的双重属性
3.新闻媒介产品的商品性
4.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五、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1.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
2.新闻媒介的正效应与负效应
3.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
4.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
5.我国新闻媒体的作用和任务
六、大众传媒与社会
1.大众传媒与社会系统
2.大众传媒与政治
3.大众传媒与经济
4.大众传媒与文化
5.大众传媒与国际关系
七、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
1.新闻出版自由的发展过程
2.新闻自由的具体性和相对性
3.两种社会制度下的新闻自由
4.新闻法规
八、新闻媒介的经营与管理
1.世界新闻媒介的三大运行体制
2.国家对媒介的管理
3.新闻媒介的内部管理和运行
4.传媒业经营的基本原则
5.传媒业经营的基本目标
6.传媒业经营的基本路径
九、新闻媒介的受众
1.受众的特点
2.受众的细分
3.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
4.受众的权利
5.受众和媒体认知
6.受众地位的新变化
十、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
1.新闻真实性
2.新闻指导性
3.新闻事业的群众性
4.新闻事业的战斗性
5.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十一、新

闻生产与新闻选择
1.决定新闻生产的因素
2.新闻生产的场域
3.新闻选择和新闻选择的标准
4.新闻选择的具体运用
十二、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理念、职业道德和修养
1.新闻专业理念
2.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3.中国新闻事业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十三、中国的新闻改革
1.新闻改革的历史进程
2.新闻改革的基本特点
3.中国新闻媒介的走势
简析总评
整体来说,中国地质大学的参考书不多,但是由于是学术硕士,因此,覆盖范围较广,甚至包含核心期刊的文章,各种最新的新闻理论政策等。但是考纲内容比较全面,为复习参考提供了很多参考。642以传播学为主要考察对象,考察媒介地位,作用,传播学基本理论知识等内容;925以新闻学为考察对象,考察马工程新闻学,新媒体,基本新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思想等。
8.建议备考时间与难度
建议备考时间:10个月或10个月以上
备考难度(四颗星): ★ ★ ★ ★

Similar Posts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京ICP备202201586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