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社会治理创新暨第十四届安徽省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成功举行

0 minutes, 4 seconds Read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构具有自主性、系统性、原创性和时代性的中国新闻传播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2022年12月24日,由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的第二届数字传播与社会治理创新暨第十四届安徽省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在云端顺利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深度媒介化时代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新动向、新视野、新格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子齐聚一堂,共享学术盛宴。

一、开幕式

安徽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陈诗一教授,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姜红教授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分别致辞。

陈诗一校长在充分肯定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多年来取得的卓越成绩之外,也代表学校向长期关心支持新闻传播学院发展的兄弟院校和专家学者表示感谢。陈校长指出,当前正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激荡,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新闻传播力、国际话语权,更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是我国新闻传播学领域面临的重大课题,期待各位从事新闻传播前沿理论、社会治理、国际传播等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围绕数字传播与社会治理的核心议题,

多作交流,多出成果,分享真知灼见,为中国式治理献上“智慧的盛宴”。面向参加论坛的青年学子,陈校长表达了殷切希望,希望同学们充分利用这次论坛搭建的交流平台,砥砺学术思想,勇攀科研之巅。

姜红院长在致辞中首先对参加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云端会议”的各位专家、老师和同学表示热烈欢迎,对专家们长期以来的支持、关心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姜红院长指出,近年来,学院以“方向升维、团队重构、平台升级”为举措,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推动学科建设进入2.0 时代,带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能力整体提升,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交叉融合”的高峰学科。对于本次论坛,她表达了两点希望,一是希望各位专家继续支持、帮助和参与“数字传播与社会治理论坛”,更好地推动新闻传播学科参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二是希望各位同学能够利用这次学术论坛的机会,充分交流学习,增进学术对话和创新能力,力争快速成长为未来学术之星。

二、主题演讲

1.喻国明:北京

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

喻国明教授首先提出智能传播新生态下舆情治理与传播战略的全新转向,他认为智能传播革命实际上是一种断裂式的发展和破坏式的创新,需要从创新的视角去认识、研究。对于舆情治理的关键,喻国明教授强调要回到“原点”,回到现场,站在全局和时代发展的制高点重新划定新闻传播学科的边界与框架,并且要“着眼未来,把握现实”,建构新的发展参照系。在数字智能革命的背景下,喻国明教授从舆情治理对象的元点迁移、社会组织结构的DAO(岛)化、传播媒介中主流与支流的换位、平台型媒介的崛起四个方面指出社会生态的重大变革。

2.张辉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教授

张辉锋教授以传媒平台市场的结构特征与规制创新为主题,从经济学视角区分了互联网治理在不同学科之间的定义。他认为,新闻传播学科有关互联网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伦理与法规、内容审核、谣言治理、舆论引导、舆情生态治理等方面。接着,张辉锋教授从产业经济学的产业组织理论出发,对传媒平台所形成的市场结构、市场势力进行分析,解释了平台在互联网治理过程中采取规制行为的原因。在谈及传媒平台规制时,张辉锋教授分析了平台不敢有垄断行为的具体原因以及新经济的特征,为同学们未来进行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3.沈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

沈阳教授认为,当下从媒体的报道到个体行为存在四种不确定性。第一个大的不确定性是美国政治,从2016年美国大选开始,特朗普上台让美国主流媒体、产业界和学界出乎意料,这意味着美国学术界的学术逻辑、关注焦点与现实世界存在很大偏差,表明人类整体对于社会发展的思考能力大幅下降;第二是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第三个不确定性是俄乌战争;第四个是诸如核聚变、人形机器人、ChatGPT、元宇宙、AIGC、无人机等技术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沈阳教授认为,疫情是个新变量,科技是个急变量,社会发展是个缓变量,而人性是个常量,武器更加先进之后,人类反噬自己的可能性大幅增加。因此,人类应该多提倡软性竞争,而不是战争。

4.陆小华:天津大学新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讲席教授

陆小华教授在本届论坛中以“数字化变革周期与新媒体平台竞争的底层逻辑”为主题进行内容分享。在探讨数字化变革新阶段的新问题时,陆小华教授从互联网公司裁员的案例出发,强调了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因素不仅是经济运行本身的律动,还包括新科技成果应用,特别是颠覆性技术应用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他认为,元宇宙概念从科幻场景转化为互联网平台认定的未来方向,引发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学者纷纷加入研究行列,刺激企业、政府开始出台一系列投资决策。这些表明IT领域的研究者、投资者、企业家和政府决策者都在探索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和触摸可能正在到来的新周期门槛。

5.吕新雨:华东师范大学-康奈尔比较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吕新雨教授认为,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安邦定国的大事,因此进一步构建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传播体系的目标和方略是我国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任务。首先,主流媒体需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建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公共文化体制机制,高度重视传播体系的建设与创新,切实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其次,由于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民族地区尤为突出,国家治理和社会认同的矛盾在民族地区也最为尖锐,因此社会主义发展传播体系也需要为东西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服务。

6.胡翼青: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胡翼青教授围绕数字时代的社会及其运作逻辑探论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社会的复杂化问题、数字二进制世界的规则问题、数字时代的社会结构问题以及数字治理的悖论问题。胡翼青教授认为,技术工具的先进性并不一定会带来社会昌明和结构优化,数字世界的来临不可避免,社会结构的变革和扰动不可避免,我们要思考的是,该如何规避技术对现有世界的扰动、断裂和不确定性,使数字世界中的社会更加有序、和谐。

7.洪宇: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

洪宇教授认为,中国语境下的泛媒介化社会中,数字媒介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数字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刺激和影响。在此基础上她进一步发问“数字媒介所裹挟的价值和利益在何种意义上俘虏更广泛的社会语境?”“在地化的、有别于数字资本主义的数字媒介发展又何以成为可能?”。洪宇教授以拼合思想为框架,将智能媒介理解为“社会-技术复合体”(Social technical assemblages and semiotic objects)的生成过程,以此在具体案例中重新理解智能媒介。最后她从物质性重构、社会安排重塑以及传播实践再媒介化三个维度阐述了“杭州城市大脑”的聚合过程。

8.张志安:复旦大学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研究员、教授

张志安教授首先引入学者Terry Flew指出的全球互联网治理的历史演进呈现出开放式互联网、平台式互联网以及强监管互联网三个阶段,接着概括了中国互联网政策变迁的四个阶段,即政府主导下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兼顾产业扶持与内容治理的发展阶段、以内容治理为重点的强化监管阶段以及以数字经济为重心的监管统合阶段。对于数据治理方面,张志安教授主要从两个维度展开,即用户个人数据的安全以及跨境数据流动下的国家安全。他指出,随着《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三部法律的相继实施,我国也形成了数据保护与治理相互交叉的基础性法律体系。

三、数字传播与社会治理创新论坛

1.朱清河: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宣传教育基地主任、教授

朱清河教授的演讲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二是数字传播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三是主流媒体在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四是主流媒体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应然作为。朱清河教授从哲学层面、中观层面以及形式层面提炼出主流媒体目前面临四个方面的挑战,即西方文化不断渗透、话语权争夺激烈、部分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淡化以及政府主导能力减弱。接着,他指出主流媒体在主流意识形态建构中的缺位与失范,并思考数字传播时代主流媒体在建设强大凝聚力上的应然作为。

2.谢金文: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

谢金文教授认为社会治理包括“管住理顺”和“保障促进”两个方面。他强调我们不能用管理传统媒体的方法来管理数字媒体,而且对管理的理解,也不能仅理解成“管住”和“理顺”,还需要“保障”和“促进”,从数字传播来说这两方面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可以做到以往传统媒体做不到、做不好的事情。谢金文教授指出,可以通过数字传播留下的痕迹了解社会心理,了解可能出现的问题。对于数字传播在社会治理方式中发挥的具体作用,谢金文教授从意见交流、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三个方面来阐释数字媒体的价值。同时,他强调数字传播也是一把双刃剑,不能片面地压制某些意见,需要尊重新闻规律,尊重传播规律。

3.吴锋: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教授

吴锋教授认为西部县级融媒体服务于国家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总体战略。他从西部县级融媒体建设的总体进展、建设特色与初步经验、现实困境与主要问题、优化路径、发展对策五个方面剖析国家治理视角下西部县级融媒体的创新路径。

吴锋教授表示,县级融媒体面临的“资源壁垒”、内生性发展动力不足削弱了其在县域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价值定位。对此他提出了优化路径与发展对策:一是制定西部专项政策,建立四级协同机制;二是基于西部基层实际,因地制宜优化资源结构;三是融媒中心内忧外化,释放内生性发展动力。

4.徐敬宏: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徐敬宏教授概括地介绍了国外有关平台资本主义的研究现状,着重梳理了平台资本主义的概念、现实表征以及相应的理论批评。他认为在网络效应的推动下,平台的中介功能不断向社会各个领域溢出,不仅重组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更是成为经济控制和文化生产的“数字操盘手”,颠覆了传统行业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模式。他认为对平台资本主义这一新经济样态的研究,将是数字时代数字政治经济学无法逃避的命题。

5.郭全中: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着眼于媒体融合的研究,郭全中教授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提出了“小融合”“中融合”“大融合”的概念。他认为,媒体融合包括三种思路:一是小融合思路,即新媒体部门的部门融合;第二个是中融合的思路,即媒体的整体融合;三是大融合思路,即把媒体融合置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局、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全面深度融合。同时,他认为大融合思路实施的关键在于现代传播能力和服务能力的提升;政府与媒体两个“一把手”要认识到媒体融合的重要性,打造智慧媒体、智慧政府和智慧城市的综合服务平台。对于如何看待媒体融合这一命题,他也从顶层设计、建设路径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比较。

6.刘鹏飞:人民在线副总编辑、《网络舆情》杂志总编辑

刘鹏飞总编辑首先从全国互联网舆论热点的地区分布、类型分布、舆论生态等宏观层面出发,采用大数据分析的方法提出了观察舆情的新视域。其次,他指出2022年社会心理演变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社会注意力“风险热传导效应”凸显,社会“舆论海拔”变化明显、社会心理薄弱引发的“历史欠账问题”仍然突出,网络传播中的“共情”能力成为沟通社会心理的刚需,以及疫情影响下民生“急难愁盼”的焦虑感上升等方面。最后,刘鹏飞总编辑表示,疫情防控、经济周期、社会复苏将在2023年进入新阶段,相应的社会心理结构和舆论生态也随之改变,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社会心理在总体上保持着乐观积极,但局部的修复问题仍然不容忽视。

7.蒋东旭: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蒋东旭教授表示,对于媒介化的讨论主要有两个视角,一个是制度视角,另一个是社会建构视角。他认为,城市媒介化是可以从“两种视角”观看的复杂巨系统场域。谈到城市媒介化如何与城市治理相结合时,他认为实际上涉及到四个主要目标:一是城市实际上是如何运转的,二是城市应该怎么运转,再次城市如何做出规划和决策,最后在实然和应然的层面上怎么去考察和理解。展示的最后,蒋东旭教授播放了一个短视频,引导大家思考短视频在城市治理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8.李家林:人民网安徽舆情监测研究中心主任

李家林主任从利益、诉求、信任、爱护公信力四个维度为我们分析了当前舆论场需要注意的问题。他认为,面对重大的舆情,媒体务必做到不缺位,不失声,爱护公信力,让最大的变量变成最大的增量。他表示,面对互联网的冲击,党和政府、主流媒体一定要增强自身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需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公信力。话语权不会从天而降,公信力不会与生俱来。对于媒体而言,只有在社会性事件、突发性事件以及公共危机面前勇于发声、呈现真相、引导舆论,才能掌握话语权,拥有公信力。

四、研究生论坛

本次研究生论坛以“深度媒介化时代新闻传播学研究地新动向、新视野、新格局”为主题,共收到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130所高校的394篇论文投稿。经过专家的匿名评审,共有120篇论文入选,入选论文的整体质量与规范性都比较高。

在论文宣讲环节,论坛设置了两个博士生论坛和七个硕士生论坛。其中,博士生分论坛(一)由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罗锋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副书记闫岩教授点评;博士生分论坛(二)由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系主任张朋副教授主持,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姚建华教授点评。硕士生分论坛由我院青年教师负责主持与点评,他们分别是於渊渊,徐亦舒,谢小娟,方可人,周春霞,刘双,李雅筝,胡昭阳,徐天博,刘芳儒,童云,胡安琪,郭冲,张丹等老师。论坛最终评选出优秀论文一等奖8名,二等奖15名,三等奖20名,具体名单见下表。

(同级别奖项排名不分先后)

五、闭幕式

闭幕式邀请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王丁凡、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陈百川、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罗锋作为颁奖嘉宾,分别公布一、二、三等奖获奖名单。

最后,闭幕式主持人,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葛明驷代表论坛主办方,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老师和同学们表达衷心感谢,感谢大家的热情参与、支持以及辛勤工作,并表示安徽省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将持续聚焦学术前沿、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为培养未来学术之星、推动新闻传播学科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Similar Posts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202201586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