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是985院校,考研却读了211甚至双非院校,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0 minutes, 2 seconds Read


学生本科就读的是985高校,硕士研究生就读的学校却是211高校甚至是“双非”高校,题主问这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从题主的口气来看,肯定是觉得从985高校掉到了211甚至是“双非”高校是划不来的事情,可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并不这么认为。

实例分析

比如2022年的研究生考试,作为985高校圈子里最知名的高校联盟之C9高校成员,这是属于985高校中第二层次的高校,仅亚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等双子星,全国排名前五的浙江大学本科毕业生,有96人选择报考“双非”高校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这些浙大的学子为何要选择杭电呢?是因为杭电的学科实力更强吗?

事实并非如此, 在第

四轮学科评估中,杭电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为B+级而浙大是A+级、前者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为C级而后者为B+级、前者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为B+级而后者为A-级等等,无论哪一个学科杭电都不占优势,为何受到这些浙大学子的欢迎?对于浙大的本科毕业生来说,并不是所有的考研学生都能获得本校的推免生资格,而且考研也并不一定能顺利进入本校或者其他实力较强的985高校,那么这些学生退而求其次,选择“双非”的杭电,也许能更好。

那么浙大的学生看中了杭电的哪一点?虽然这是一所“双非”高校,但毕业生在北京、上海的就业比例以及留在杭州就业的比例与名校一样高,2021届杭电硕士毕业生1361人中有826人留在杭州就业,所谓的留杭率高达83%。更让很多学生羡慕的是毕业生近五成流向IT和金融行业,流向企业有华为、海康威视、浙江大华、恒生电子、中国移动、字节跳动、网易、同花顺、易企银、新华三等信息科技类企业。

也就是说,虽然很多学生从浙大考进了“双非”的杭电,可是毕业生

就业质量并不比浙大差多少,这是很多无法留在浙大或考入其他985高校的考研学生的最理智之选择。

逆向考研并非个例

类似于题主问题中的本科毕业生“逆向考研”并非个例,比如中国科学院大学是一所“双非”高校,可是全国所有985高校毕业生,包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毕业生都在往里面考,这也许是个比较特别的例子。但是像上海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等高校,也都会发现大量的这种“逆向考研”的案例存在。

逆向考研的情况发生,有如下几大主要因素。

首先是考研竞争的白热化,2022年考研人数已经达到了457万之众,预估2023年考研人数将突破500万,而录取人数基本上没有太大的涨幅,基本上维持在120万人左右,竞争的加剧,让很多参与竞争的985高校毕业生降格以求,争取早日上岸。

其次,有很多985高校毕业生进入211甚至“双非”高校读研,是因为调剂的结果。这部分考生是迫不得已走上这条路的,因为考研失利,而且选择了服从调剂的结果,这类高开低走的学生每年也有比较大的比例。

其三,考研是一个选择导师的过程,并不是说985高校所有的研究生导师都能超越211高校、双非院校的导师。在双非院校中,有一部分独具实力的行业性高校,他们无论学科实力还是就业实力上,有时候并不输于部分985院校。比如电力行业的华北电力大学甚至东北电力大学、法学门类中的西南政法大学、医学行业就更多了、……。有时候在985院校中选择一个并不是很具优势的专业,还不如在这些211甚至双非高校身上选择一个最具优势的学科。

最后,考研首要目标就是上岸,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年代,学生如果对自身实力估计不足,将目标定得过高,一年又一年地“战斗”着,不如选定目标,降格以求,不求学校名气,而求其学科优势、就业优势,此为理性选择的结果。

当然,还有网友会说,有些本科毕业生,因为有着非常过硬的关系,家中能为其解决就业问题,唯独就是要一个硕士学历罢,这当然只能是少数特例,不在我们的普遍讨论范畴。

Similar Posts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202201586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