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考研】中医哲学基础-阴阳学说

0 minutes, 1 second Read


图侵

阴阳概念形成:阴阳的概念起源于远古时期。人类对自身及自然现象的观察,特别是对人类生活生产影响最大的是太阳的出没,月亮变化等明暗交替的天象观察,由此形成阴阳最初的含义,及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如向日光处温暖、明亮;背日光处寒冷、晦暗。如此不断引申的结果,就几乎把自然界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划分为阴与阳两个方面。

《周易》中的易卦由阴爻(–)和阳爻(─)组成。“–”表示阴;“─”表示阳,阴爻和阳爻分别以符号的形式标示了阴阳的概念。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

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发生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阳:运动、外向、上升、温热、明亮、无形、兴奋

阴:静止 内守、下降 、寒凉、 晦暗 有形、抑制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 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背蓝色】

?阴阳特性:

绝对性: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

普遍性:普遍存在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

相关性:阴阳必须处在同 范畴、同 层次、同 统一体才相关

规定性:阴阳划分具有规定属性

相比性:

(1 )相互转化:在 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 2)无限可分:阴阳中复有阴阳;

( 3)可变性:比较对象不同,阴阳属性也发生变化;

1.对立制约: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内相互斗争相互制约,相互排斥和相互制约。如上与下,左与右,男与女等

2.互根互用: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意思是说藏于体内的阴精,不断地化生为阳气;保卫于体表的阳气,使阴精得以固守于内。‘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3. 阴阳交感与互藏

阴阳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没有阴阳的交感就没有自然界的万物,就没有生命。

阴阳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含有阴和阳两个属性,属于阳的事物中有阴的成分,属于阴的事物也含有阳的成分,以天地而言,天为阳地为阴。

4.阴阳消长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阴阳保持一定的变化范围 限度 时空之内的动态平衡,自然界四时气候及昼夜的往复变化即是阴阳消长变化的体现,‘阳长阴消,阴长阳消’。

5.阴阳转化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相互转化的形式属于质变过程中事物的运动变化,即可以表现为渐变的形式,又可以表现为突变的形式,” 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 ”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

6.阴阳自和与平衡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所谓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

阴阳学说融入在中医学理

论体系,广泛应用于人体生命活动,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并指导养生保健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阳邪侵犯人体,人体正气中的阴气奋而抗之;阴邪侵犯人体,正气中的阳气与之斗争。病证可分为阴证 阳证。

(1)阴阳偏盛:即阴偏盛、阳偏盛,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阳胜,是指阳邪侵犯人体,“邪并于阳”而使机体阳气亢盛所致的一类病证。由于阳气的特性是热,故说“阳胜则热”。

(2)阴阳偏衰:即阴虚、阳虚,是属于阴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阳虚则寒:阳虚泛指人体阳气虚衰。

阴虚则热:人体之阴气虚衰,不能制阳,则阳气相对偏亢而出现热象。

阴阳偏衰所导致的病证是虚证,阴虚出现虚热证,阳虚出现虚寒证。故《素问?通评虚实论》说:“精气夺则虚。”

(3)阴阳互损:由于阴阳之间互根互用,所以在阴阳偏衰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阴阳互损的情况。

(4)阴阳转化

阳证转化为阴证:热证 热不退,出现四肢厥冷(虚寒)

阴证转化为阳证:外感寒湿证误治后 出现高热等实热证

如有后续更新,放评论

图侵

Similar Posts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2022015867号-3